要解决好青年科技人才的急难愁盼

❤

阴和俊

李国英

唐仁健

张玉卓

昨日,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“部长通道”举行。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、水利部部长李国英、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、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走上“部长通道”回答记者提问。

去年,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大胆使用年轻人,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,80%的项目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承担。

未来,青年科技人才将越来越被重视,阴和俊表示,要会同各方解决好薪酬待遇、家庭生活、身心健康等“急难愁盼”,让年轻人真正沉下心来搞科研。

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

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等去年出口增速喜人

谈到创新驱动发展,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,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。推动高质量发展,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。去年,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启动实施,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发展壮大,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呈现新气象。从投入看,全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.3万亿元,比上一年增长8.1%,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.64%,其中大家最关心的基础研究投入达到2212亿元,比上年增长9.3%。从产出看,2023年签订技术合同95万项,成交额达到6.15万亿元,比上年增长28.6%;授权发明专利达到92.1万件,比上年增长15.3%。从成效看,在量子技术、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。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产,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运营,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组件,去年出口增速喜人。

下一步,科技部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。一是加大科技攻关,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要求,深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,持续加强基础研究,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内核。

二是加强战略力量建设,也就是队伍建设,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、国家科研机构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、科技领军企业的特色优势,建设协同高效的战略科技力量,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国家队。

三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,加大改革力度,强化政策协同,扩大开放合作,汇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,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创新动力。

谈到青年科技人才,阴和俊表示,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,给年轻人提供机会、提供平台。比如,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,80%的项目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承担。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,到目前已经有1100多项是由40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牵头负责的,这个数量已经达到了总数的20%以上。再比如,在许多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到处都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,在北斗导航、探月工程、中国“天眼”这些大工程中,许多项目团队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。

在加强培养方面,阴和俊说,我们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一半以上的基本科研业务费投到35岁以下年轻人身上。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,我们把对青年人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指标。

服务保障方面,持续推进减负专项行动,目的就是把这些青年科技人才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,比如说采购、报销、填表等,保证他们充足的科研时间。在生活上,针对他们的“急难愁盼”,特别是薪酬待遇、家庭生活、身心健康等重点关切,会同各方共同努力,帮助解决后顾之忧,让年轻人真正沉下心来搞科研。

水利部部长李国英

确保如期完成国家水网建设目标任务

在谈到水利建设投资的总体规模、资金投向等问题时,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表示,2023年,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,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1%,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,这11996亿元投资通过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完成。

李国英介绍,对选取水利工程项目把握四项原则。根据这四项原则,水利部深入论证并选取了四大类水利工程项目:防洪工程、供水工程、灌溉工程、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。通过这四大类工程,共计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,将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、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、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、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,从而进一步为国家防洪安全、供水安全、粮食安全、生态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。

关于建设国家水网,李国英表示,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,决定了我们国家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、北缺南丰,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,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。水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制约。

李国英表示,此前,党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》。国家水网建设的重点任务集中反映在“纲、目、结”三个方面:

一是构建国家水网之“纲”。以长江、淮河、黄河、海河这四大水系为基础,以南水北调东线、中线、西线这三条调水线路为骨干,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。二是织密国家水网之“目”。根据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,以自然河系为基础,以引、输、排水工程为通道,形成纵横交错、互联互通的水流网络。三是打牢国家水网之“结”。在自然河系和重点引调水工程的衔接处,兴建具有控制性的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,以此来提升国家水网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。

《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》把目标年设定为2035年。到2035年要建成国家水网,实现“系统完备、安全可靠,集约高效、绿色智能,循环通畅、调控有序”的目标,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。

李国英表示,目前,水利部已将《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》部署的重点任务全面进行了分解细化,逐项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,逐项落实到年度推进计划,并建立健全了工程项目协调推进机制,确保如期完成国家水网建设的目标任务。

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

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.7亿亩以上

今年将如何抓好粮食生产工作?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分享了几个要点。第一是稳面积,这是基础和前提,这两年已经在挖潜,但有的地方还是有一些撂荒地可以尽量种起来,努力把粮食的播种面积稳定在17.7亿亩以上。

第二,提单产。唐仁健表示,总书记去年明确要求,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。要通过实现良田、良种、良法、良机、良制“五良”集成,重点推广密植、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,在原来搞的试验田、示范田、指挥田的基础上,大面积提升单产。

第三,优服务。今后要重点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,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,改革激活农技推广体系,发展各种专业型、社会型、服务型的公司企业,构建起一个公益和半公益、经营性组织相互协同的服务体系,带动小农户多种粮、种好粮。

第四,强政策。围绕中央提出的健全“两个机制”,即种粮农民的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,今年已经确定了若干政策,包括继续提高小麦和早稻的最低收购价,推动三大主粮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行全覆盖,大幅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水平,取消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等。

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、不发生规模性返贫,这是党中央给‘三农’战线立下的第二条底线,第一个是粮食安全,”唐仁健说,“最近这三年,我们保持过去的力度和劲头,标准不降、措施不松、力度不减,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,没有发生整乡整村的返贫。”

唐仁健分享了几组数据:一是去年832个脱贫县所有的农民包括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6396元,近三年每年年均增加都在1200元左右,而且他们收入的增速高于全国农民的平均增速。

二是脱贫劳动力每年务工就业规模都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,这样就能保住约70%的收入大头,只要有意愿、只要有劳动能力,每个脱贫家庭都有一个人以上实现了就业。

三是832个脱贫县每个县都已经培育形成大概2到3个以上的特色主导产业,90%以上的脱贫户都参与其中,能够分享收益。“经过三年的努力,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可以放心的、比较完善的,早发现早帮扶、动态消除风险的有效机制和办法。”

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

锚定三个关键字推动央企高质量发展

今年国资委将如何指导中央企业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、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?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用了三个字来概括,分别是“高”,即高水平协同;“质”,即质的有效提升;“量”,即量的合理增长。

关于“量”,张玉卓解释,中央企业去年成绩表现不俗,实现了销售收入40万亿,增加值10万亿,利润2.6万亿,均稳定增长。今年头两个月形势持续向好,一些重点行业表现亮眼,比如中央企业的社会售电量同比增长13%,汽车销售量增长15%,特别是航空、物流运输同比增长了59%。“这说明经济持续向好的态势在巩固,对做好今年国资国企的工作,我们是充满信心的。”

从“质”上来说,就是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,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、增强核心功能。张玉卓表示,一方面要提高核心竞争力,提高资本效率,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,提高科技产出的效率。另一方面要增强核心功能,中央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,必须在承担国家责任、为老百姓做事方面做更多的工作。

第三是“高”,主要是高水平的协同。中央企业去年采购量13万亿,通过采购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、大中小企业200万户。近期,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计划启动,发布了1000多项清单,同5000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,今年将作为一个常态化工作,经常公布一些产业链共融名单,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,以高水平的协同来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
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新质生产力正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。今后中央企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?张玉卓又用了三个字来概括,第一个是“源”,技术源头;第二个是“升”,产业升级;第三个是“态”,产业生态。

张玉卓表示,首先,技术要有来源。“我们鼓励中央企业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力度,特别是加大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投入。要通过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,解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。”其次,有了技术源头,最主要的是要推进产业升级。“最后就是创新生态,要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,需要靠大家一起来营造,中央企业要开放,要摒弃过去一些落后的理念,比如短期投资、短期收益、追求规模、追求脱实向虚、挣快钱。中央企业一定要树立在新质生产力上有所作为的理念。”张玉卓说。

记者观察

阴和俊、张玉卓首次亮相“部长通道”

昨日,阴和俊、张玉卓都是首次亮相“部长通道”。去年10月履新科技部“一把手”的阴和俊,首个走上了“部长通道”。

阴和俊,1963年1月出生,山西古交人,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,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、部长。

阴和俊曾任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、副院长,科技部副部长、党组成员,北京市委常委、副市长,天津市委副书记,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、副院长(正部长级)。

2023年10月,阴和俊出任科技部党组书记、部长。

在“部长通道”上,阴和俊共回答了两个问题。在回答问题时,他现场援引了多组数据。在听到记者有关“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、当主角”的问题时,他现场直言,“你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。”

张玉卓也是首次走上“部长通道”。

张玉卓,1962年1月出生,山东寿光人,现任二十届中央委员,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、主任。

张玉卓此前曾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,中煤科技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、董事长,神华集团总经理、董事长、党组书记等职。

2017年3月,张玉卓出任天津市委常委,兼任滨海新区区委书记;2020年1月,转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、党组书记;2021年7月,张玉卓调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。

2022年12月27日,他担任国资委党委书记;去年1月,张玉卓又同时任国资委主任。

在现场,张玉卓也回应了两个问题,分别是“国资委如何指导中央企业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、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”以及“国资委对推动央企强化科技创新主体作用,布局新领域新赛道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什么考虑”。

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,张玉卓提到了“创新”。

他说,“发展新质生产力,最终要靠人才,现在中央企业有120万科技人才,有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家。”

他提到,“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,要鼓励我们的科技工作者,敢于走最难走的路,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,敢于攻克最坚固的堡垒,以我们实实在在的作为,为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的贡献。”

本版文/本报记者高语阳孟亚旭蒋若静

摄影/本报记者崔峻

(北京青年报)

到深圳来看展|南头古城博物馆:追溯鹏城历史

工业和信息化部: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

金平公安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获锦旗

首届数智华文论坛在广州开幕

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及副董事长李勇辞任

河北省南皮县发布寒潮黄色预警

新疆:冬日赛里木湖醉人风光

蒸蛋羹,直接加水是外行!大厨教你3招,蛋羹水润无气孔,比果冻还滑嫩~

进课堂、办比赛 奥地利积极推广武术运动

黑龙江省海伦市发布寒潮蓝色预警_1

沈阳一住宅楼起火,消防通报:明火已扑灭,未发现人员伤亡

这块石头讲述着一位意大利人在泉州的故事……

要解决好青年科技人才的急难愁盼的相关内容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惊鸿网络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