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风同行海作伴——跟拍海上风电运维工程师的一天

❤

在海上修风车是一种什么体验?

与风同行海作伴——跟拍海上风电运维工程师的一天
(图侵删)

在福建莆田平海湾,有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

他们的工作,是穿行于茫茫大海

登上一座座百米高的风机

为它们一一排除故障

  这是福建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场一角。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

春节前夕

我们走近这群海上风电运维工程师

与他们同吃同行、同出海、同劳动

体验万家灯火背后的艰辛与不易

记者爬上海上风电平台基座。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

出生于1993年的黄志明

是土生土长的平海青年

这片海陪伴了他的成长

也给了他返乡的理由

2015年

平海湾海上风电场启动建设

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的黄志明返乡担任施工员

并成为中闽海电的一名检修员

“可以说,这些风机是我‘看着长大’的”

黄志明对此颇感欣慰

黄志明(右)和郑桂雄在风机机舱内开展故障处理。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

风机发电要“看天吃饭”

出海同样如此

冬天

海面风高浪急,航行不便

一旦天气允许

检修人员就要争分夺秒出海巡检

受海水盐雾影响

海上风机故障并不少见

出海前

黄志明要和同事背上几十斤重的装备

爬上数十米高的风机进行检修

运维人员正在爬上风机。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

检修工作繁琐而枯燥

进入塔筒内的维修人员

如同啄木鸟

一点点寻找这棵参天大树的毛病

冬天,寒风凛冽,湿冷异常

夏天,塔筒闷热,气温达到五六十度

黄志明和同事一干就是一天

累了睡集装箱

饿了迎着海风吃盒饭

偶尔遇到棘手的工作

就在海上通宵达旦

工程师们在海上风电塔基上吃着从岸上带来的午餐。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

海上的日子虽然苦

但工程师们说

“集装箱窗户一打开就是海景房”

“身边是海鸥作伴,脚下是鱼儿成群”

……

他们总是擅长苦中作乐

郑桂雄(左)和张宗昌在机舱内讨论风机故障处理方法。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

近年来

我国海上风电事业飞速发展

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

风电事业的发展

让这一代平海青年

告别风吹日晒、耕海牧渔的生活

他们不必再背井离乡

在家门口就能与这些大风车

共同成长、共享机遇

在福建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场,落日缓缓入海。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

站上最高点,听海风呼啸

最快乐的一瞬间是什么?

他们说

是故障排除后

风车重新转起来的那个时刻

是吹着晚风

看落日缓缓入海的那幅画卷

是拍下船尾的“蓝眼泪”

发给家人的那张照片

更是眺望岸边

万家灯火徐徐亮起的那份年味

(新华社)

美国总统拜登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话 讨论加沙地带局势

格力电器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,预计业绩同向上升

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发布暴雨蓝色预警_1

高温黄色预警:11省区市部分地区最高温37℃至39℃ 局地超40℃

黑龙江省绥滨县发布大风蓝色预警

检察工作站入驻北京丰台法务区提供一站式检察服务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

辽宁省黑山县发布暴雨橙色预警

四川女篮力克新疆女篮 豪取WCBA新赛季十连胜

黑龙江省青冈县发布雷雨大风黄色预警_1

胡塞武装使用高超音速导弹袭击以色列 以军空袭也门萨那发电站

锁定“银发经济” 德国专家来华有“两个任务”

防汛泵站巡检忙

与风同行海作伴——跟拍海上风电运维工程师的一天的相关内容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惊鸿网络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